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创校之初的13个系之一的生物物理系,由时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贝时璋院士担任首任系主任。1978年组建生物系(8系),庄孝僡先生任系主任,邹承鲁先生任系副主任。1998年组建生命科学学院,施蕴渝院士任首任院长。生命科学学院现为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所属的四个学院之一,设有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系、系统生物学系(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医药生物技术系(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组建)4个系。
学院始终坚守“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优良传统,围绕“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的两大核心任务,在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及其他国家重大计划的支持下,广聘海内外杰出人才,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学院秉持中国科大“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整合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优质资源,发挥中国科大前沿学科交叉的优势,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现已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学院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及“国家生物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科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分别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院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生态学为“中国科学院一级重点学科”。生物学在教育部第四轮(2017年)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在学科布局上,学院积极围绕知识创新和学科交叉,建立和发展了蛋白质科学、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免疫生物学和医药生物技术、生物材料、系统生物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学院建有“生命科学实验中心”等公共平台,负责或参与建设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3个研究部(分子与细胞生物物理、神经环路与脑认知、Bio-X交叉科学),现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膜细胞器与细胞动力学),3个原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结构生物学、脑功能与脑疾病、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拥有“重要细胞活动和生物分子识别的结构生物学基础”和“着丝粒动态组装与调控”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建成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全院在职教职工总数92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含特任教授)20人,聘期制科研人员25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基础生物学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人才计划4人(含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创新人才计划(含青年人才)人才2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学者17人。
学院的科研水平在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带动下快速提升,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成果,在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学院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科研项目,每年科研经费逾1亿。近年来,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项成果于2018、2019年连续获得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1项成果入选2019年Cell年度 9项最佳成果。6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药理学和毒理学)。
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进和完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培养体系,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项。学院本科校友中已有6位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成、王志珍、陈润生、施蕴渝、陈霖、饶子和),3位成长为美国和加拿大国家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骆利群、卓敏、邓立),200多位校友在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任职。培养的研究生中有3人获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1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0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人荣获华人生命科学领域在读博士最高奖项“吴瑞奖学金”。自2007年组织本科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iGEM)以来,共获得16枚金牌、5枚银牌、2枚铜牌,以及3个单项奖的好成绩。
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协同攻关创新,为把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建设成国内顶尖和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学领域科教创新核心基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