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时报 6月25日文章《中国科大50年铺就创新人才成长路》
文章介绍了科大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其中包括我校在公共平台建设方面的经验。相关部分的内容摘录如下:
建设科研仪器管理平台 激发年轻人的创造热情 记者在科大采访的最后一站是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尽管是周末,记者仍看到实验室内老师和学生忙碌的身影。经过管理人员同意,记者翻开了一个实验管理登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天来这作实验的人员以及时间。一天内有4~5批学生在这个实验室进行实验。 实验室负责人罗昭锋表示:“这里的仪器使用率很高。”他随手指着一台测试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仪器说:“这台仪器每年使用都在3000小时以上,远远高于国家要求的1300个小时的标准。” 随后,罗昭锋向记者展示了他们实验室自己研制的仪器使用的芯片。他说:这种芯片是耗材,如果进口这种芯片,每片需要1800元。现在我们自己研制的这种芯 片成本只有一两百块钱,仪器的利用率也提高了不少。实验室内像这样的创新随处可见。但罗昭锋告诉记者:“科大的实验室利用率高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公共试验平台的建设。” 朱清时道出了其中的原因:“现在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设备还是各个课题组购买,年轻人要想作实验常受到仪器的限制,特别是大型仪器的限制很大。而课题组的 研究人员也往往不是仪器管理专家,因此利用率不高是中国科研界常有的弊病。但如果我们集中财力建设公共科研教育平台,就可以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近年来,中国科大用获得的“211工程”、“985工程”经费,按照集中投入、统一管理、开放公用、资源共享的模式,加强了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 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以多学科交叉为重点、教学与科研共享的园区式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并先后投入1.2亿元建设了理化科学、生命科学、信息 科学、工程科学和高性能计算等5个公共实验中心,目前5个中心已拥有价值超过40万元以上的各类仪器设备80多台套,这些设备都是相关领域急需且通用、而 一般科研课题又无力购买的大中型仪器设备。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设备现在每年为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提供测试服务约8万机时,使用约3万人次。 侯建国说,实验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块沃土。学生在一次次的科学实验中,能大大提升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受到科学理念的熏陶。现在,无论是高年级本科生, 还是硕士生、博士生,都可以平等地申请使用公共实验平台。申请登记的手续非常简单,收费也仅是国家标准的1/3,如学生确有困难,可以提出申请,由教务处付费。
原文链接:http://news.ustc.edu.cn/zh_CN/?article=000159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