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至9月5日,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的鹞落坪生态学野外实习顺利落下帷幕。在沈显生教授、罗建川老师、刘晓燕老师、班主任王夏琼老师以及岳西县环保局汪文革老师的带领下,10名同学分成4个小组,围绕各自的小课题,深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了为期一周的野外数据采集与样本收集工作,收获满满。
野外考察期间师生合影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岳西县包家乡,地处大别山主峰区域,山高林密,雨水丰沛,是长江与淮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复杂的地形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里拥有2000多种高等维管束植物,4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还有大别山五针松、多枝杜鹃等几十种地方特有物种,为同学们的课题研究与知识拓展搭建绝佳平台。
8月30日中午,实习队伍顺利抵达鹞落坪。午饭过后,师生们在保护区宣传教育馆召开了实习工作部署会。罗建川老师、沈显生教授和汪文革老师分别发言,结合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天气情况,为四个小组的课题提出了具体建议,并详细安排了后续的工作计划。老师们强调了野外实习的安全问题,叮嘱大家注意防护、遵守纪律。会后,汪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宣教馆内的标本展馆,介绍了鹞落坪的生态现状和代表性物种,激发了同学们对自然探索的浓厚兴趣。
实习工作部署会及参观宣教馆
实习期间,白天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保护区,考察典型生态环境,或分组开展课题相关的数据采集与样本采集工作。晚上则在实验室里处理样本、整理数据、查阅文献、进行物种鉴定等。老师们还带领大家在两条不同的路线上进行生态考察,边走边讲,教大家辨认植物、观察动物,分享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接地气”的生态知识。此外,罗老师还特地带领各小组在完成本组任务后参与“钻林子”的野外工作,让大家真正体验了一把野外科考的艰辛与乐趣——虽然很累,但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沿野外实习路线考察及物种识别
本次实习中,四个小组的课题各具特色,包括光照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与叶片结构的影响、光照对植物叶型与气孔发育的作用、不同土壤动物采集方法的效率对比,以及水质对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虽然每天的工作强度不小,但同学们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认真记录每一项数据,积极提问、互相讨论,顺利完成了预定的采集任务。
研究小组野外采样及数据测定
除了科研方面的锻炼,实习期间师生们还步行前往皖鄂交界,瞻仰了红二十八军纪念碑和吴楚长城,缅怀革命先烈,深刻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中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9月3日上午,全体师生还一同观看了“九三阅兵”直播,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
短短一周的时间,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了科研课题从设计到数据采集的全过程,也在日复一日的野外考察中磨炼了意志,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次实习让大家对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等相关知识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理解,也为以后的野外实习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次实习的圆满成功,离不开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特别感谢岳西县环保局的汪文革老师全程悉心指导,以及刘晓燕老师在后勤保障方面的细致安排,让同学们能够安心投入实习工作。
鹞落坪的青山绿水见证了这段难忘的实习时光,也将成为同学们科研道路上珍贵的起点。